天津风机新闻
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倡导的低碳理念深入人心。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人们把更多的希望寄托在新能源上。作为新能源的代表,风电一直备受关注。2009年,我国风电产业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近日表示,2006年以来,我国风电装机容量增长迅猛。2004年全国风电装机容量只有76.4万千瓦,2008年达到1200万千瓦,2009年有望达到2000万千瓦,我国将成为全球第三大风电国家。
但光鲜的数据背后,仍然潜伏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从整个市场上看,风电装备制造业出现投资过热,一哄而上的现象;从产业角度看,关键零部件制造技术的缺失,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等硬伤仍然制约着风电产业可持续发展。对此,业内专家疾呼,要实现我国风电装备制造业的健康发展,应该把握好两个方向:一要加大自主创新力度,让企业做大做强,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二要加大“走出去”的力度,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拓展更大更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前景广阔企业应强化自主创新能力
中国气象局日前公布我国首次风能资源详查和评价取得的进展和阶段性成果:我国陆上离地面50米高度达到3级以上风能资源的潜在开发量约23.8亿千瓦;我国5-25米水深线以内近海区域、海平面以上50米高度可装机容量约2亿千瓦。
国家气候中心主任肖子牛表示,我国陆上风能资源主要集中在内蒙古的蒙东和蒙西、新疆哈密、甘肃酒泉、河北坝上、吉林西部和江苏近海等7个千万千瓦级风电产业基地。仅这些地区的陆上50米高度3级以上风能资源的潜在开发量就达18.5亿千瓦。
巨大的风能资源吸引了众多风电厂商的进入。数据显示,目前全国风电机组整机制造企业已超过80家,而且还有许多企业准备进入其中。预计2010年我国风电装备产能将超过2000万千瓦,而风电装机规模大约为1000万千瓦。数据显示出风电装备特别是风机的产能出现了过剩的苗头。对此,国家有关部门出台《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对风电实行准入制,严控风电设备产能过剩,同时对风电企业进行调整,实行优胜劣汰制。
目前国内风机制造企业已逐步形成金风科技、国电联合动力、华锐风电、东方汽轮机、浙江运达、上海电气、湘电等主要的具有整机生产能力的大型风电企业。这些企业不论是在整机生产还是零部件生产方面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中国风能协会副会长施鹏飞表示,虽然我国风电行业前景广阔,一些风电企业实力较强,但仍需提高自主研发的能力,并在大型风电机组的总体设计和载荷计算能力,以及风机控制系统、发电机、齿轮箱、轴承的设计和生产方面提高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