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公布的《2010中国风电装机容量统计报告》显示,2010年全国风电设备出口总量只有13台,总共合计15.55兆瓦,连整体出口计划的0.5%都不到。
风电并网难题还未解决,出口又出现下滑,这意味着此前纷纷上马的风机制造企业遭遇了严重的输出困境。
风机出口下滑
相关资料显示,今年前5个月,重点风机制造企业的订货量比去年同期略有下降。其中,行业中大部分中型企业订货量都有明显下降,个别企业订货量仅为去年同期的20%。尽管行业重点企业出口交货值较去年同期增长了20%,但主要是由于个别企业去年同期基数较低,才凸现了今年的高增长。
“风电设备需要2~3年的安全运行记录才能投放市场,而机组的质量问题正是我国风机企业的短板。”江苏一家风机制造商表示,同样功率的风机,国外产品要比中国产品多发电一两成,加之此前发生的甘肃酒泉风电脱网事件,中国的风机制造企业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
事实上,风机出口下滑的压力,不仅仅来自于风机质量本身,来自美国等国的贸易保护政策也是中国风机出口的 “拦路虎”。
此前,美国针对中国新能源实施了 “301调查”。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USW)起诉提出,中国政府补贴企业导致中国新能源产品价格低廉。而实际上,中国从未对任何一家企业启动补贴政策。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美国近日又起诉中国的风机制造企业涉嫌侵犯知识产权。而在法院审理期间,中国风机制造企业却不能在海外市场销售。
对此,业内人士指出,应对海外贸易保护的最有效策略就是海外专利注册。然而,国内风机制造企业的海外专利注册情况并不理想。据了解,华锐风电目前海外专利注册的工作正在进行,但未有实质性的注册;金风科技收购了德国VENSYS后,自动拥有了该公司在德国的专利,但是其他专利还未在国外注册;国电联合动力也未在海外注册任何专利,具体开始注册的时间也无法确定。
应了解国际市场需求
“针对美国的‘301调查’和‘知识产权’起诉,中国的风机制造企业选择了海外建厂、海外专利注册的方式来规避矛盾。但对于海外国家而言,对风机质量的要求还是第一位的。”上述制造商认为,最好的应对策略就是提高产品自身的性价比,证明设备的可靠性,履行维护承诺。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施鹏飞对此持赞同意见。“目前我们要做的就是提高质量,符合当地的风况和需求,质量控制能力是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站住脚的关键。”
“今年2月,我们与湘电研究院签订合同,开展7兆瓦和8兆瓦超大型风机的研发,从而为开拓国外市场提供技术支撑。”湘电股份一位负责人透露,他们利用其欧洲研发平台和风机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优势,目前跟踪了大量的海外业务订单,有的已经草签协议。
此外,中国的风机制造企业还要熟悉国际市场的规则,如法律、税收、程序等。对此,有业内人士建议设立专业的海外风电咨询公司,专门提供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风资源情况、风电优惠政策、潜在合作伙伴名称、项目名单、法律咨询、金融服务、风电场开发流程、涉及风电开发的所有管理单位等内容,并根据市场情况实时更新,为国内风电企业量身定做海外业务方案。
业内人士指出,有条件的风电企业完全可以设立这样的咨询公司,这样的公司不仅可以靠咨询盈利,还可以大大减少中国风电企业的出口风险。
|